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税务介入、权力下放、高质量发展和主管单位调整的政策影响下,2024年的高企认定预计将更加规范和严格。那么已经认定的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1、什么企业容易被抽查?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实地检查企业不得低于高新技术企业数10%的要求,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地检查,任何一家已认定企业都有几率被抽查,企业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被重点关注的八类企业:
第一:名称含非高新领域字样的企业;
第二:属于非高新技术领域行业的企业;
第三:收入和人数较少的企业;
第四:知识产权证书为短期集中获得的企业;
第五:只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非软件开发企业;
第六:近三年所得税涉及核定征收的企业或未做加计扣除或加计扣除差额较大的企业;
第七:三表数据一致性较差或差异性较大的企业;
第八:购销相同或者类似的企业。
2、主要抽查内容
一 、自主知识产权
1.企业要提供认定申请时已经拥有的有效知识产权证明,证明知识产权所有权属于企业;
2.通过受让、受赠和并购方式获得的知识产权需提供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核准证明材料,且必须与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有关联;
3.清晰说明知识产权所保护技术的行业先进性;
4.清晰说明知识产权对哪些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如何发挥了支撑作用。
二、技术领域
1.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所采用的核心技术是对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或提升产品竞争力起主要作用的技术,该核心技术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2.企业应提供与申报书中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情况表内容相对应的的产品实物,提供能说明产品的主要性能、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点的产品检测报告、专家鉴定意见、获奖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科技人员
1.企业须提供申请认定时在职职工人员证明材料(如企业财务部门下发的工资证明、个税扣缴证明、人事社保部门提供的社保人员证明等);
2.科技人员名单及其从事技术活动证明;
3.对离职的科技人员要能够给予说明。
四、研发费用
1.研发项目立项时应设置研发支出专账或辅助账,核算各研发项目的各支出明细科目费用,以此作为研发费用专项审计依据,以备核查;
2.明确研发费用归集边界,制定公用共用费用分摊依据原则,准确归集各项目的研发费用,特别是研发人员的工资、研发仪器设备等共用公用费用的归集和各项目之间做清晰准确分摊说明;
3.要注意研发费用归集的合理性。企业对经过专项审计按研发项目建立的研发费用的各项支出,都要给予尽可能具体的说明,特别是对一些数额较大的原材料、仪器设备等支出费用要说明其在哪个研发项目的具体用途。要说明研发费用归集是用于项目研发过程的相关环节;
4.研发费用归集各项费用核算的比例要符合《工作指引》中对研发费用归集的要求;
5.企业在国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要在60%以上;
6.企业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按80%计入研发费用总额。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
1.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和企业当年总收入以专项审计报告为准;
2.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归集前提是,对应的产品是由《国家重点支持技术领域》的技术应用生产而获得的;
3.明确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归集分类依据,并提供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证明材料,说明清晰,科学合理。
六、研究开发活动
1.组织管理制度资料准备提供:
2.研发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管理制度、办法,项目立项文件,项目验收书、验收意见;
3.研发项目经费预算申请、支出报销、核算流程管理文件。
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1.要对每个科技成果项目的来源、主要内容和转化对应形式(产品和样机)给予列表说明,并阐述其与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和有效知识产权的关系;
2.企业须提供与认定申请书中相一致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相关证明材料,如有关政府部门立项、与外单位开展合作或转让项目的合同或合作协议、企业内部立项决议等项目证明材料;
3.企业有关人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和研发人员要清楚这些科技成果项目是如何转化为产品(样机)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3、被抽查到该做什么准备?
通常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事项:
1、场地证明资料:包括企业营业执照、实地检查地权属证明资料(如核查场地租赁合同、自有物业证明或其他可证明场地使用权的证明)。如果租赁场地,还需提供近期的场地租金支付证明。
2、当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包括从申报平台导出的申报书正文、知识产权清单及证明材料、科技人员名单及证明材料等。
3、财务数据证明材料: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申报系统上传的财务证明资料,如纳税申报表、年度审计报告、研发费专项审计报告、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专项审计报告、研发费辅助账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证明等。
3、配合人员:安排单位负责人(副总含以上)、技术人员、人事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申报负责人陪同,配合考察工作。这些人员必须准备好,并按要求提供所需的资料和信息。
4、现场准备:现场将对研发中心、研发设备进行参观,请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4、注意事项
1、现场核查原则上只组织一次,未按通知要求准备材料或相关负责人迟到不在现场,导致现场考察内容无法完成的,情况严重的视为不通过考察,请各企业予以重视。
2、企业需提前按通知准备现场考察需要的相关材料。
3、每家被核查的企业一般至少提前2天通知,请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4、高企抽查时,如果只有软著,企业须提供每项软件著作权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系统设计说明书,需涵盖系统总体结构、系统类图及说明、数据库设计(包含E-R关系图)、原型设计(主要功能点)等;企业现场演示或提供不低于30秒的系统操作视频(需包含系统主要功能点,并可实现真实数据交互)和数据库操作视频(需包含表名称、表结构页面,以及数据查询演示)。
温馨提示:
在实地抽查过程中,部分专家针对性地提问了以下几个问题,部分企业给出的解答令人印象深刻,建议企业参考和学习。
问:专家:为什么知识产权申请比较集中?
答:A企业:我公司在知识产权的申请上,严格按照公司相关管理制度及财务部的年度预算。
1、由于实际研发的技术,具备申请知识产权能力并不是很多,有时每年才几项,最多10来项,公司内部为了减轻工作量,一般技术产品累积到一定量统一申请。
2、集中申请便于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全面,公司能够统一的布局,统一的规划。
3、由于市场竞争压力或公司处于发展阶段,公司大量的人力资源都集中在市场开发和产品的生产质量保证等影响公司生命周期的大方面,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外联工作,公司一般都是与一些相关的资质申请,比如高新认定等工作统一规划办理,这样更加高效,节省人力物力。
总之,知识产权的申请工作,与我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有很好的结合,一方面对公司研发成果和核心技术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更高效地去完成这项工作,这是我们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问:专家:请阐述实际销售产品与核心技术相关性?
答:B企业:根据我公司相关的研发管理制度,通常我公司研发项目立项,会根据公司实际上市的产品,参考本行业的行业龙头、知名高校、研究院发表的硕博论文、高端展会、高端论坛所获得的相关信息,确定研究方向,(比如:我们研发的XXX项目,就是如此)可能存在实际销售产品比较传统,研发项目技术水平确是感觉高大上的情况,但是每家传统企业都是从小公司发展起来的,以前的华为(或举例本行业知名企业)跟现在的华为也很不一样,一年前的充电宝是传统行业,可是现在通过创新,却成为了数字经济产业中的共享经济,这几年我们的坚持研发行业先进的技术,目前我们研发的核心技术,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我公司的发展方向,我相信将来我公司一定会成为一家行业技术领先的企业。
问:专家:请阐述RD及PS技术创新水平?
答:C企业:我公司研发项目立项会根据本行业的行业龙头所研发的成果或最新的专利、知名高校、研究院发表的硕博论文、高端展会、高端论坛上所了解的相关信息,确定研究方向,(比如:我们研发的XXX项目,就是如此),去尝试研发本行业的最高精尖的应用技术,所以RD的技术创新水平都比较高!
而PS是核心技术应用到公司产品后的体现,相关的技术指标,应用的关键技术,与同行业产品的优势等,在申报材料中都有体现,比如高新技术产品中的XXX(举例PS中的一项产品),实际销售的产品传统并不代表产品所含的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举例:本行业龙头或其他知名企业,本公司产品在某些性能方面超过它)
问:专家:请阐述实际销售产品与所述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性?
答:D企业:由于公司实际销售产品的技术领域覆盖范围较广,其中包含的核心技术甚至跨了好几个行业
1、我公司此次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由于是初次申报,高新技术领域是参考同行(XXX公司),该公司与我公司产品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相同,所申请的知识产权也属于同一技术领域。
2、此外我公司研发项目立项前,会参考本行业的行业龙头、知名高校、研究院发表的硕博论文、高端展会、高端论坛所获得的相关信息,确定研究方向的同时,公司内部会进行相关讨论会议确定技术领域,也就是说,公司实际销售产品中包含了核心技术(XXX技术),该技术对应的证XXX高新技术领域。
问专家:请阐述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与实际发票的对应关系?
答E企业:实际销售发票明细与高新技术产品不同,是由于我公司发票开具的明细是根据税局的要求,结合公司许可经营范围与客户的需求,从税局给定的产品目录中选择,而高新技术产品必须将实际销售产品与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领域结合优化,否则无法确定所属高新技术领域,比如:公司开具的发票,明细为XXX产品,该产品核心技术和创新点为XXXX技术的应用,对应的高新技术领域为:XXX....
总结:由于参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本身资质都差不多,打分也都是接近通过,但是专家要控制通过率,所以抽查过程中,问的问题有时会很刁钻,而且并没有标准答案,过于不过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答辩,答辩有理有据、逻辑清晰,通过就没问题!
备注:文章资讯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