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一、全球化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既有空间大幅压缩,“内循环”成经济发展主力军。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分工越来越细,组成最终产品的某些零部件、某些工序成为影响产业链安全与韧性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零部件、工序的企业其实就是“专精特新”企业。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并非每个产业链全部环节、所有零部件都在国内完成,实际上,部分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上还高度依赖国外。中兴事件、华为被制裁无不说明此问题,除了高端芯片,高铁轴承、高端数控机床等“受制于人”的情况还大量存在。此外,08年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大提“重振制造业”(如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凭借更低成本顶替中国承接部分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空间受到极大影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要实现产业链内生自主、完善产业链条配套,就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重点在那些影响产业链安全与韧性的关键因子上取得攻破。
人类社会已经历的三次重大科技革命(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都发生在近代,而近代却也正是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中国完美错过了前三次科技革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拼命赶超,但与此前三次科技革命的引领者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纵观此前三轮科技革命引领者,无一不是在科技革命发生前全社会就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政府大力支持科研活动,奖励发明创造,给予科学家和技术发明者极高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而后,再以一个具体的、颠覆性的科技与产业融合点迅速引爆整场革命。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人工智能替代人的大部分重复式工作成为必然趋势,这种替代往往率先从某个具体场景、细分领域、专门工序起步,进而推向整个生产线、产业链、社会公共服务。“专精特新”是这些场景应用的先行者、实践者,抓好“专精特新”工作,就能抓住本轮科技革命的引领地位。
三、国家产业转型进入攻坚期,奖补、融资政策支持方向更加聚焦,“专精特新”成为民营企业争取政策的重要敲门砖。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必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在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而同时,民营企业所处行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民营企业往往规模小,可调动资源少,尤其是初期阶段,常常面临资金不足问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层面对企业奖补资金发放、资质认定、融资贷款重点偏好“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单项冠军”企业。如郑州市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一次性奖励500万元。这样的奖补力度比之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奖补一下子提升了不知多少倍。很多政策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还有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直通车。此外,河南省还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省中小企业融资云平台支持范围,常态化组织银企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