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力量logo
客服二维码
客服微信
0752-2684567
客服热线
客服微信
客服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惠城又一“小巨人”企业投产
2025-10-21 17:26

近日,惠城高新区传来消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视科技位于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这意味着,高视科技在华南区域布局迈出关键一步,也为惠城高端制造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为工业视觉领域的领军企业,高视科技长期深耕OLED、Mini/Micro LED等第三代显示技术,其“纳米级”检测精度需求将自动光学检测(AOI)推向新高度。公司现已覆盖屏显、新能源、半导体三大赛道,手握82项发明专利、45项软件著作权,以“做事照流程,说话讲数据”的风格持续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


  高视科技落地投产是惠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加速迈进的生动写照。今年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91.61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增长均达11.6%。


  八成员工为研发人员

  自2015年成立于惠州,高视科技始终贯穿“技术突破”的核心主线。2016年,其自主研发的半自动光电显示AOI检测系统成功落地,斩获TCL体系千万级批量订单,实现市场化突破。

  2018年,首批全自动手机显示模组AOI检测系统完成商用交货,标志着企业从“半自动”向“全自动”检测技术跨越。


  随着技术积累的不断加深,高视科技的业务版图持续拓展。2019年,公司进军新能源领域,为行业头部客户定制开发AOI检测设备;2021年,高视科技明确了屏显、新能源、半导体三大战略方向,为行业头部客户定制开发AOI检测设备。


  随着第三代显示屏对检测精度的要求达到“纳米级”,人工检测已不现实。高视科技持续技术攻坚,2023年,从海外市场拿下MiniLED及MicroLED晶圆全自动AOI系统单笔超亿元订单。2024年,工业智能机器视觉技术平台V3.0版本构建完成,技术实力再攀新高。


  高视科技董事长姜涌指着运作中的检测机器说:“现在AI机器大概5~8秒就能完成一个屏幕的检测,大大降低了人工检测的工作量。”


  高视科技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突破,实现了AOI从2D检测到3D检测、柔性检测、微观检测,从单一设备到“模块+设备+软件+器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转变。


  作为典型研发驱动型企业,高视科技员工超400人,80%为研发人员,核心成员来自Google、百度、三星、佳能等国际企业,兼具创新与落地能力。高视科技目前已在苏州、北京、惠州、南京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构建全球化研发网络。


  惠州产业集群区域性优势吸引企业落户

  谈及为何将锂电池新能源事业部和生产基地落户惠州,姜涌直言:“惠州云集德赛、赢合、亿纬锂能、胜宏、利元亨等头部客户,产业集群区域性优势大,对电池与屏显检测需求大,为国产高端设备提供了最佳试验田,更为本地企业光学检测需求提供本土化、高精度的设备支持与技术服务。”


  如今,高视科技在屏显领域,其大视野亚微米级高速检测AOI设备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在新能源领域,锂电池PACK及电芯外观AOI检测系统成为行业头部供应商。


  高视科技的客户群体包括TCL、BOE(京东方)、华星光电、亿纬锂能、新能源科技(ATL)、三安光电等知名企业,形成了“头部引领、生态共赢”的客户合作格局。


  姜涌说:“我们以后将持续扎根惠州,一是企业生于此、情系于此;二是众多老员工与核心人员在此;三是与当地企业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四是惠州成本优势明显,利于企业降本增效、稳健发展”。对于为何选择惠城高新区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姜涌精辟总结道:一楼高标厂房可防震、园区形象上档次、政府“软服务”送人才。


  “零租园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

  据悉,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自2021年动工、2023年交付以来,已注册企业137家,投产67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规上企业14家、“小巨人”企业1家,涵盖了生产性服务业、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2024年,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实现总产值5.5亿元,2025年总产值预计突破18亿元。


  就高视科技投产运营来看,一方面,其领先的检测技术能有力助推电子产业发展,能精准“补链”电子与智造产业,提速产业高端升级;另一方面,高视科技投产有效强化产业聚集效应,其“小巨人”招牌能助力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快速吸聚上下游企业,完善工业视觉产业链。


  为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今年7月,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正式启动“零租园区”,向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敞开零租金大门,并叠加市、区两级资金补贴。高视科技就是首批入驻高盛西湖智谷产业园“零租园区”的企业之一。


  未来,高视科技有望与园区内其他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动园区产业竞争力提升,助力园区向“千亿级产业园区”目标迈进。


  记者叶文青 通讯员冯雪辉 罗木生